汀州古城墙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,围绕全城,形玉成国稀有的“观音挂珠”的奇特山城景观。
汀州筑城墙始于唐代,“西北负山,东濒汀江,南据山麓”,此为最早的汀州古城墙,五里二百五十四步,集广三丈,高一丈八尺。宋治平三年扩建州城墙,东到水东街西岸济川桥,东南至通远门,南至鄞江门,西至秋成门,并在大西门外开据了一条深1.5丈的城濠,经鄞江门、镇南门外注入汀江。明洪武四年,汀州卫指挥将州城全部包以砖石。明嘉靖四十年,知府杨世芳,知县五邈奏请筑县城,县城墙长619丈,城垛2180垛。明崇祯四年,知府笪继良奉旨将州、县合并为一城,拆除镇南门至广储门之间的所有的城墙,并将所有的城墙加固加高,包以砖石。此时“观音挂珠”的山城墙奇观已形成,汀州古城墙名扬九州四海,到汀州经商、求学、游览者日众,汀州经济迅速昌盛。
气势恢宏的汀州古城墙称十华里,它延绵于高山、平地,河滨,组成了汀州府城和长汀县城坚固的物质外壳。而构筑在古城墙中的十座城门则以其奇特的形态、职位和作用为人们津津乐道。
时至今日,老人们常说起“十大城门九把锁”的典故。
十座城门是朝天门、丽春门、挹清门、环雁门、正笏门、富有门、宝珠门、西水门、凝瑞门、通津门。昔人把一夜分成五更,每更分五点,设鼓楼(谯楼)击鼓以报时。府署天一楼、县署天一楼、朝天门、宝珠门均设有谯楼。并以铳、炮声约束人们的起居生活:黎明时摊开路炮,见告可以开城放行;午时铳体现已是二更,夜深应该入眠。城门此时关锁,直至黎时开路炮响后方开启。
汀州城十座城门中除丽春门外均准时关锁,而丽春门则因城过了水东桥便左厢里,居民甚多,官豪黎民有时夜间非通过不可,所以关而不锁,只有官兵把守。如官差的紧急公牍递送、探员巡逻、黎民迎要迁居,急病求医等均可叫城,但民家通过须递上一个红包塞上几枚铜钱行点贿方可入城,而其它诸门纵然有“敲门砖”也不可放行。民国初年汀州诸城门不在设守,各门不在关闭。
1924年,政府修建马路拆除了许多城楼城墙,黎民亦陆续在城墙址建民房,现仅东门至车子关沿江部分生存一千余米的古城墙并保存了朝天门、五通门、惠吉门、宝珠门、三元阁5座城门。
城墙和城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,它在防御外侮、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、防洪等方面发挥了其它建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而汀州古城墙除了保存中国城墙的优点,还凭据汀城的山势地貌以及民风民俗因势造形、因地设关、因情定规,是最具汀州特色的古建筑。
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古城最大的外包装,它可以把汀州府城隍庙、文庙等古代建筑以及省苏旧址、毛泽东旧居、福音医院等红色景点和明清古街、古民宅群等包联在一起,形成我国华南地区内涵最富厚的密集型人文景观。
汀州古城墙、古城楼是历史的见证,它铭刻着该地州、郡、路、府、新中国长汀县的历史变迁。相信在未来,它也将见证者长汀越发昌盛的未来。